分享到:

丰润区委书记徐民:坚定信心 铆足干劲 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

发布时间: 2024-02-05 09:34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2023年以来,丰润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视察唐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荣获“2023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称号。新的一年,作为经济大区,丰润如何谋划布局?近日,丰润区委书记徐民接受了唐山劳动日报记者专访。

记者:作为我市经济规模较大的县区之一,2023年丰润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徐民: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升级。谋划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61个,引进央企三级子公司3家,经开区综合考核居全市前列,区城乡公司成功完成2A+主体信用评级;轨道交通产业本地配套率达30.32%,装备制造业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2.5%,新能源、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项目蓬勃发展,全区三产占比首次超过35%。厚植创新沃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家,196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4.3%,占GDP比重达5.15%,全区新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市场主体数量分别达到293家和10.6万家,均居全市第一。

城乡建设持续发力。98个城市更新项目全部开复工,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16个,创建和美乡村27个,打造温馨宜居家园;全区空气质量退全省“后三十”,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完成4.3万亩国土绿化任务。荣获“2023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河北省村庄清洁行动全域示范县”、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

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持续加大民生财政投入,高质量完成民生实事工程,城镇新增就业率超市达指标,强化养老托育基础保障成立全省首家托幼协会,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区中医医院年度绩效考核全省第一。

记者: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工作会议精神方面,丰润区作了哪些部署?

徐民:组织全区各级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相关会议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深刻领会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一体学习、一体把握,狠抓落实,担当作为。把党中央和省委、市委足球现场直播,足球直播360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全区迅速兴起学习贯彻热潮,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奋力推动全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持续推动主题教育善始善终、走深走实,实打实为民办事,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全面加强组织建设,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广“智慧党建”等做法,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强化作风建设,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切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记者:2024年,丰润区将如何贯彻落实市委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推进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要求?

徐民:丰润区将锚定建设唐山城市副中心总体目标,坚持“工业强区、商贸重镇、创新沃土、文旅新城、宜居家园”发展定位,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让中国式现代化在丰润更加可视可感可行。

实实在在抓好项目建设。深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吸引足球现场直播,足球直播360企业落户丰润。加强要素服务保障,落实项目“代办制、帮办制”,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持续深化经开区管理机制改革,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平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提质计划,力争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家以上。深入实施工业强企“1+1+N”行动,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产业本地配套率,确保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大力优化创新生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深化“产业+人才家园”模式,不断吸引、凝聚青年人才。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促进外资、外贸、外经融合发展。深化协同发展,争取足球现场直播,足球直播360京津优质资源来丰布局。持续推进深层次体制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审批效能,打造“投资丰润,一帆风顺”服务品牌。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和美乡村建设。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打造美丽街道和精品社区,依托现有商业街区,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奶业、生姜、中草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持续深化绿色低碳发展。开展城市大气污染、农村露天焚烧治理行动,推进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推进生产资源低碳化,引进新能源项目,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全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和托育服务。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